高校内卷的破坏性和深层次原因,从更新自己的思维开始直面内卷

自 2020 年中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以及自媒体开始意识到、提起和关注内卷(involution)这 一话题。内卷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们应该 如何对待内卷?而本文所尤其关注的是,2021 年的准大学生又应该如何面对社会竞争内卷化 这一浪潮?

本文为笔者为 2021 年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的返校宣讲活动 “Dating Future” 所录制的演 讲的讲稿。笔者并非社会科学专业,文中所涉内容若有疏忽谬误,或对某些群体有所冒 犯,还恳请读者及时指正。

对于在各个平台关注了我的读者,首先十分感谢你们对我的肯定。发出这篇文章之前久无 更新,一来是因为我学业和科研事务繁重,实在无从抽身;二来也是因为写文章纯粹随 缘,并无长期创作的习惯。不够高产,还望海涵。

内卷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很久之前我就听说过 “内卷” 这个词汇,但是直到 2020 年的年中,也就是我进入大二,选定专 业,开始上专业课程 —— 尤其是模拟电路课程之后,才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 “内卷” 这个词,开始表达出对于竞争烈度的担忧和焦虑。我一度认为,这种焦虑的产生是进入专 业,学业压力增大(当然对于我来说学业压力一直都非常大)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大学生 们会自然而然地在这个阶段开始觉得 “很卷”。

但是,上周我参加主持队的专业培训,我打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我正在学习的英文文 献,一旁的学弟就说:“这学期才刚开学就开始卷了吗?” 同样,我在 Dating Future 群里潜 水的时候,看到一中的 20 届毕业生们也开始谈论内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于是我又发 现,似乎内卷也并不是大学特定阶段的感受,而是所有的大学生在 2020 年开始觉察,在 2021 年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话题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再到我与一中的学弟学妹们交谈时,低年级的同学也能对内卷发表评论, 而网络上的谈论内卷,谈论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的视频也越来越多,我这才幡然醒悟:原来内 卷不是模电课学生的焦虑,也不是当代大学生的集体情绪,还不只是学生们的谈资,它实实 在在地成为了当前一个时期和未来一个时期躲不开的社会命题,成为属于我们的时代的一个 鲜明印记,成为我们的父辈所没有遭遇过的,而我们却要面临的问题。对二十一世纪二零年 代的我们来讲,内卷已经变得像吃穿住行一样寻常,也许未来十年人们打招呼不再是 “你吃 了吗?”,而是 “你卷了吗”?


内卷的典型例子

最为典型的内卷的体现,可以举买火车票为例子。以往还不能网上购买火车票时,大家必须 到车站或是代售点买票。假定火车票定于发车前 12 个小时开始销售,若票少人多,那么人们 会提前 12 个小时就来到代售点排队等票。随后自然而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提前 13 个 小时前来排队买票;接下来,大家为了抢到票,就只能提前 14、15 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前来 排队等票。最后的结果则是达到一种低效的平衡 —— 售票点前排起长长的帐篷,仅为了争抢并 没有因此而变多的火车票。

这一现象的一大特征,是它仍然存在进行 “帕累托改进” 的余地。换言之,就是明显地存在一 种改进的方式,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 大家各退一 步,都来晚点就好了。

但是,帕累托优化的路径可能存在,但并不总能真正实现。高考体制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内卷 化的系统。一旦第一所学校开始周六上午补课,就有第二所学校开始周六全天补课,就有第 三所学校开始七天无休。当第一个人迈出内卷的第一步时,赌桌上的所有人都不得不层层加 码,而阻止这一恶性循环的开始又是极其困难和不具有操作性的。我们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 应该退一步,但是却决没有人愿意主动第一个退步。整个教育体系就像打上了一个只紧不松 的死结。

如果从全社会的视角来考虑,企业里员工努力的工作,相互竞争倾轧以谋求上升通道,但整 个劳动者群体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改善,只有食利者阶层坐享其成,劳动者得到的往往还是购 买力越来越低的工资,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和要求绩效只增不减的 军令状。

仔细思考,内卷现象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我们的社会,但是认知内卷、应对内卷的思维却还 未能深深渗透进我们的头脑。内卷是横亘于我们面前的挑战,对内卷缺乏认知则更是个人的 严重发展危机。


高校教育内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当看过几个例子之后,大家即使之前没有接触过内卷这个词,现在也应该感到自己理解了内 卷这个概念。但是,仅仅从几个例子的表现中提取共同特征,还不足以真正把握内卷这一社 会现象的实质,要深刻理解内卷,还必须深刻反思内卷产生的原因。从人类社会的宏观层 面,或者从政治经济学的层面来理解内卷,许多优秀的社会学家已经给出了非常独到和精辟 的见解,而今天我们所关注的,则是本科教育中内卷现象的产生。

我想举很久前读过的一篇文章为 例: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与其他, 这篇文章着重提到了清华大学不切实际地加大课程难度,加快教学进度,搞填鸭式教学,以 及 “特奖” 评选的超高要求折射出的不见得就一定是积极的价值导向。作者这样形容获得特奖 的路径:

特奖 = 必需品 × 2 + 点缀 × n

其中,必需品包括:GPA 全系前三(部分院系需要第一),两篇及以上顶会期刊论文,学 生会主席 / 副主席,国际大赛金牌或解决领域难题;

点缀包括但不限于:体育代表队队长或马杯奖牌,志愿服务超过 200 个小时,艺术团核心 成员,实践金 / 银 / 铜奖,有自己出版的专著,让清华在国际上出头露脸的任何事件等

对这些情况,大家进入大学之后很快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你会意识到有时候课程很难, 但某些教授和助教,再加上某些学生总会摇旗呐喊希望考试再难一点,希望作业再多一点, 希望上课再快一点。你会发现这些学生,我不太清楚他们到底是出于哪一方面的人格障碍, 会不断地以一种 “凡尔赛” 的方式流露出自己学得如何如何轻松,而他们传递出的焦虑实际上 对整个大学的学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你还会发现有太多异常完美的人,就如同前面提到的 特奖得主一样,从成绩到公益、文艺、科研等等都很完美,甚至包括身材和对象都很完美, 完美到像是从网络爽文里面跑出来的角色,这些人被树为典型,变成一种抽象的符号,变成 一种图腾,一种社会导向,变成非人的概念,最后变成压在我们每个人头上,让我们谈之色 变的大山。

但是,单纯的集体焦虑,集体疲劳和集体的恶性竞争并不一定都能算是内卷。今天我们在高 校里享受优质的教育软硬件资源,住着深圳寸土寸金的宿舍,在食堂吃的饭也得到了一定比 例的补贴,哪怕考雅思托福都可以得到报销,这些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纳税人的投入。而纳 税人在我们身上进行这样大规模、长周期的投资所期望得到的回报,或者说是大学设立的目 的,就是让我们成为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从这个角度 看,如果高烈度的竞争、高强度的大学学习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那这样的境况应当是不 能被称之为内卷的,反而恰恰是符合大学的 “目的” 的。我的观点是,内卷必须是无意义的 内耗,所以也必定存在对应的帕累托优化路径,尽管这样的优化不一定具有可操作性。

但实际上,本科教育的确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内卷泥潭当中。当大家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投 入超大量时间到课业当中,去刷题,揣测试卷,记忆背诵许多东西的时候,这些努力真的是 值得的吗?这些努力真的有利于塑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吗?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这种考试体系是不完全符合大学的 “目的” 的:

  • 首先,一门课程的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不都是实际应用中有价值的
  • 其次,知识的实际应用并非闭卷考试,可以查阅资料,使用辅助工具
  • 再次,学生的科研、工作、学习能力,并不能完全从考试中得到体现

正因为有诸如此类原因的存在,我们有理由相信,追求成绩,追求 GPA 的高校教育,或者说 严重应试化的高校教育确实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这种内卷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即为对学 生进行考核的制度存在系统性缺陷,现行的考核维度与学生实际的科研、工作、学习能力 存在脱节,建立在这种存有弊端的考核制度上的任何烈性竞争,也必然会导致学生精力的耗 散,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对纳税人钱财的浪费,是不符合大学的 “目的” 的,是最典型的 内卷。

与此同时,再进一步思考,我们又会发现,产生内卷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僧多粥少的大局 面,是蛋糕做的不够大。学生多而出路少,保研名额少,考研人数多,就业竞争大,因此所 有人都迫切需要用 GPA 来证明自己,用 GPA 来决定自己人生下一步可能的际遇和平台。机 遇、出路、选择的有限性与本科生数量的膨胀,是导致高校教育内卷化的另一个本质原 因。

让我们再一次总结:

  • 学生考核制度存在系统性缺陷
  • 机遇、出路、选择的有限性与本科生数量的膨胀

这两点,我认为就是高校教育内卷化的深层次原因,把握这两点就是把握到大学内卷的本 质。这些诱因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客观的必然性的,比如大量人争夺少量资源的矛 盾,是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乃至于生物产生起的基本矛盾 —— 实际上内卷这个概念在最早被提 出的时候,所指的就是农业社会的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下,导致的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一历 史阶段性现象。而任何一种考核制度都显然不能完全地贴近真实情况,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一 个学生所能在科研、工作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简单的调整,来改善内卷的局面。例如,在考试中允许携带计算器 和 cheating paper,这样将更加贴近真实的知识运用情况,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改善了 内卷内耗的局面,但学生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并未因此而大打折扣。再例如,也许可以大幅度 增加高考考纲、高中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或许会让高中生的课业压力有所增加,但 是知识的总量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同样的学习时间,用来拓宽学生知识结构的深度和 广度,比起反复的刷题训练,哪个对学生培养更有价值?同样的学习时间,用来学习更多新 的知识,探究更深层次的内容,比起枯燥无味的刷题做卷子,哪个让学生更感兴趣?这两个 问题,我想老师和同学们会比我更深有感触。


高校教育内卷化的破坏性表现

内卷对于高校教育带来的破坏性也是严重而深远的,并且很多时候并非那么直白。我总结以 下几点:

  • 学生、教授耗费了学习、教学精力和时间,但知识总量没有增加,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是 教育资源的浪费
  • 在这一条件下,竞争烈度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带来太多太大的、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 进而,这种压力,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去学习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培养有价值的能力,或者 只是让大家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很多情况下构成对大学生身心的摧残
  • 最后,内卷氛围的弥漫,会对高校学风、校风构成巨大的冲击

前三点都很好理解,大家即使在高中,甚至是初中就已经有所体会了。当然,现在的 10 后可 能在幼儿园时代就有所体会了。至于内卷氛围冲击学风,则是大家在高中阶段,特别是在郴 州一中不见得有感觉的。

我曾经跟一位学长讨论各个系的 administration,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情况。这位老哥非常深 刻地指出,凡是内卷严重的地方,那里的行政管理人员一定很不 nice,不好打交道。或许是 朝令夕改,或许是发邮件不回,也有可能是出台各种不切实际、引起怨声载道的拍脑袋政 策。当然,这也并非是一条铁律,但仍然具有比较强的普适性。究其原因,我想可以被解释 为:内卷强的地方,学生和院系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再是平等而积极的,学生争相有求于手握 资源之人。独生子当然可以当做宝贝来疼爱,但是有人能把 60 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全都视若掌 上明珠吗?

比起内卷本身更可怕的,是内卷的氛围。一个集体中存不存在内卷,尚且另当别论,但当这 个集体中的成员普遍认为自己身在内卷之中时,就要提起警惕,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和集体认同感可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高考是竞争性的极其内卷化的考试,但是大家 都非常幸运,因为你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在自己身边,而是在这里以北 300 公里外的长沙 市。我很羡慕大家,也很怀念过去的时光,大家相互之间的关系跟像是在一起并肩作战,这 种环境里的竞争是积极而有节制的。

这里还是以我惨痛的模电课经历做例证,我的模电期中考的非常非常糟糕,有多糟糕就不提 了,还是比较丢人的,总之就是很糟糕,我甚至一度非常担心自己将要挂科。到了期末考试 之前,发现应试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刷题,我就是太不懂应试才吃亏,所以从好同志那里找到 了哈工深用的模电卷子 —— 在南科大,考试卷子向来是保密的。这一套数年以来的习题集,就 成为我应试的利器,它确实给了我很大帮助。但是,让我直到现在想起来都很后怕的是,当 我手握这一套卷子的时候的畸形的心态。

记得我在一中的时候,老师鼓励大家把自己找到的有价值的习题分享出来,大家一起学习共 同进步,而不应该藏着掖着,害怕别人所谓 “超过自己”—— 没记错的话,类似的例子在初中思 想品德教材上就已经出现了。我一直是个非常热情的同学,当我听到这些的时候,我的第一 反应都是,怎么会有这么小气的人,完全无法理解他们这种行为。实际上确实如此,今天我 也要鼓励一中的学弟学妹们,大家不该把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成绩和排名看得太重,因为如 我之前提到的,你的竞争对手不在你肉眼所及的地方,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但是,到了大学,情况就变了。我突然意识到,与我竞争资源竞争出路的敌人就在身边,在 系里面的排名是可以实实在在地决定你未来人生走向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愿意慷慨地 分享知识吗?在考试当中,共同进步可以实现双赢吗?我是非常热情,乐于分享的人,但是 当我想到这里,打消了这种分享的想法,甚至在内心深处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开始诅咒起其 他的同学。

实在是太可怕了。这样一种曾经被我自己所鄙视的思维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竟然会变得如 此的自然,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这是在真正走向社会之前,大学的内卷给我上的重要一 课。

每每有人问起我在哪个专业,我答 “深港微电子学院”,其他同学的第一反应都是:“深港微 啊,很卷”。其实到底卷不卷,我尚且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但是大家都认为很卷,这样 的一种认知,倒是实实在在正在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就像之前所提到的,“卷” 的地方,行 政可能就不太 nice,人情相对淡漠,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联系变得更不紧密而更加功利。我 想,内卷最最恐怖的地方,莫过于此吧。


路径依赖与跳出内卷

内卷很恐怖,但同样恐怖的,是没有意识到内卷的存在,或者认为内卷就是理所当然的。面 对内卷,一中的各位同学们能够做什么。说一句实在的话,其实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我非常清楚,正面认识内卷就是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前段时间我跟哈工深的朋友讨论这个话题,他给出的一个思路就是所谓的 “肉身翻墙”—— 国内 竞争压力太大,我就到国外去抢外国人的工作。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自然的想法,他还给出 了更现实的例子。在广东,或者说主要是广州和深圳,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读 大学本科,也就是所谓的 “海本”。首先强调,我只是举个例子,并不是在宣传出国读海本, 更不是在替一中的国际部背书。我们讨论了一些例子得到的结果是,如果一个人被送到海外 读本科:

  • 首先他将不用忍受高考的折磨,他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 再者,以中国人受到的应试教育训练,在国外可以轻易地以考试成绩击败一众同龄人
  • 最后,国外的教育体系下,能够提供的上升机会是非常多的,很多人申请牛剑亦不在话下

这里说了一堆很洋气的东西,大家可能觉得听起来很遥远,实际上我自己也觉得听起来很遥 远。所以其实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我想强调的,是什么在限制我们的思维,让我们觉得 逃离内卷,逃离一些固有的模式是遥远而不切实际的。

我来自临武县,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小学和初中时代都在县里度过。我的爷爷奶奶辈都 还曾经是农民,我的父亲母亲则是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让我有幸成为一个县城人。在临武三 中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班主任鼓励大家去读所谓的免费师范。在那个时候那个环境 下,师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出路,高中是一个可选项,初中毕业即就业也是很正常的。

当我非常幸运地考上了市一中的二四班,来到市里头,在这里再也没有人提什么师范了,也 没有人来催你学政史地,让你全面发展了,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高考。高考就是一切, 一切为了高考。有一个周末的上午让我至今影响深刻,我去到生源时代广场,偶然见到了一 群打扮得很像小大人的小朋友,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情况下一起出来玩,熟练地跟店员对话, 打手机,掏钱包。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还很怕生,不善于跟陌生人交流,因为小县城也 不需要跟太多人打交道,我的活动范围可能是从武水河的左岸到右岸;而这个年纪的他们, 也许早就已经能够搭着出租车从苏仙区的一头跑到北湖区的另一头了。

历史学上有个概念,叫做 “路径依赖”,我们每个人都是路径依赖的,我们曾经遇到的每一个 人,生活的每一个环境,都对今天的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尽管我们很多时候不能自知。 这种路径依赖在很多时候,会限制我们的眼界,限制我们的思维方式。直到今天我的行事方 式和观念里,仍然有些十分传统的成分,当然我很为之骄傲:我坚持节约粮食,饭一定要吃 完;坚持勤俭节约,快递纸箱子和报纸一定要收起来充分利用;我会坚持雷厉风行,吃饭的 时候不玩手机,走路也要带起风来;拖地一定要用双手,弯腰用力拖,现在很多大城市来的 同学是用一只手拖地的。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的牙齿有比较严重的畸形,上下是根本没法对整齐的,如果我出 生在一个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可能早就被带去做正畸了。但是我并没有,在我们的观念里, 牙医都是一个罕见的概念,也不会在乎牙齿的畸形是不是会对人的语音和颜值造成影响。流 淌在我血液里的,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的思维,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那一切都一定会好起来。

这就是我的路径依赖,作为一个南方小县城人的路径依赖,我知道一中的同学们有很多跟我 的境况其实是相似的。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或者遗憾,很多时候我还很骄傲,但是我也 知道,我们一定要努力地跳出路径依赖,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开阔自己的眼界,发现更多 的可能性。也正因此,我为自己来到深圳而感到无比的幸运。


从信息获取开始打破自己的路径依赖

为了应对内卷这个全新的挑战,第一要务是重构自己的思维体系,重新建立对世界的一些认 知,开放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眼界。而在这一过程中,路径依赖就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为了破除自己的路径依赖,我们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 —— 并不是用一些艰巨的任务来挑战自己 的能力,而是用不同的观点来挑战自己的思维定式。要更新自己的观念,先获取别人的观 念;要获取别人的观念,首先需要综合大量的信息。

当互联网被普及的时候,人们乐观地认为,这一划时代的发明从此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结 构,因为它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也许因此可以大幅加快阶级的流动,平衡人 们的 “起跑线”。但是,今天我们发现,互联网在看似提供了很多便利的同时,也筑起了一道 高高的壁垒,知识的壁垒,文化的壁垒,信息的壁垒。对于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高效地获取 所需的信息的人来说,互联网成为了前所未有的极其有效的工具,让他们进一步地利用这些 高质量高通量的信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对于不懂得利用互联网的人来说,互联网 成为了一个陷阱,成为所谓的 “奶头乐” 的载体,反而让人丧失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 这样一个算法和流量当道的年代,在大量的短视频、快餐文化、碎片内容的冲击之下,我们 的思维能力是因互联网而如虎添翼,还是因互联网而生锈积灰?

还是举大学的例子,在大学里很多人经常会在群里问一堆莫名其妙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跟电 脑相关的。一般都是一些很浅显,让人不想回答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这些人不能够利用互联 网这个工具来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比方说,如果有人要输入一个积分符号,它可能会这样 搜索:

“Word 里面怎么打积分符号”

也有人会这样搜索:

“Word 输入 积分 符号”

(这个例子举得不一定好,实际上第一种搜索方式也能搜到答案),但是还有别的更典型的 例子有很多,关键字的设置,会显著地决定你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答案的质量以及它们与你 的需求的契合度,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也长期没有办法从搜索引擎得到自己 需要的答案,所以久而久之就再也不试着自己找问题的答案了。这种能力的退化,所带来的 恶果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现代社会的信息陷阱还远远不止于此。我也偶尔会沉迷 B 站上的小视频,一看就看很 长时间。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自己会连续不断地刷小视频,从看一个视频不断看到相 似的另一个 —— 这些视频构成了一种回音壁,我的固有的思维和印象在其中不断地反射、 放大、加深、固化。如果我看了一个所谓 “战斗民族” 的视频,接下来推荐的每一个视频都不 断地加深这种思维,他们如何与熊相处,或者是在冰天雪地里喝伏特加;如果我看到了印度 小吃的视频,接下来的推荐会不断地强调,印度街头小吃是如何的脏乱差、重口味和呈现出 糊糊状态。这些视频没有给我提供任何新的有价值的内容,仅仅是通过迎合我的固有观点来 给我提供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让我感到十分后怕的。

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欠缺 “冒犯”,缺失不同的声音,缺少被打脸。我一直在读的一本双月 刊叫做《读库》,主编就这样阐述他们的理念:应该给读者以适当的冒犯,在新的一年里, 有很多读者因为读库里不喜欢的文章变多而取消订阅,也有很多读者因为读库里不喜欢的文 章变多而坚持订阅。我们需要更多像《读库》这样的信息源,能够冒犯我们,打我们的脸, 逼迫我们学习一些不喜欢但是有用的知识,接触陌生领域,挑战深植于我们脑海中的刻板思 维定式。

这些是我们在利用互联网,包括在整个现代生活中,接触、获取信息时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很多人这件事情做的不好,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内卷当中败下阵来;而我把话说得难听一些, 今天就冒犯一下大家,至于那些在一中连互联网和课外书都不愿意接触的人来讲,你连被卷 的资格都没有,直接就被现代社会给抛弃了。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先上车后补票,你觉得这些 可以拖到高考结束再去考虑,再去培养,但是到那个时候,你丧失的不只是能力和知识,更 是培养能力所需要的能力、获取知识所依赖的知识啊。

这一段长长的演讲,长长的视频,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冒犯,当你看到了这个位置的时候,我 猜想,你的能力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八十的一中人。


结语

你看或者不看,内卷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当大家都在卷的时候,我希望今天,听过我这一 番演说的一中同学们,可以多问自己,问身边的人,也问这个社会几个问题:正在内卷吗? 我一定要卷吗?卷,真的值得吗?找到你们想做的事情,成为你们想成为的人,发现属于你 们自己的人生答案。希望今后大家可以多思考,多探索,在辛勤耕耘脚下的土地的同时,也 能仰起头眺望远方的地平线。

谢谢大家。